近日,液相色谱仪漏底问题成为科研与检测领域关注焦点。作为分析化学常用设备,液相色谱仪一旦出现漏底故障,不仅影响检测精度,还可能导致实验中断、仪器损坏。为此,本报记者走访相关专家,为从业者提供解决思路。
“漏底原因多样,硬件问题。” 某高校化学分析实验室主任介绍,接头接口不匹配是常见硬件故障。在更换流路管或色谱柱时,若接头型号不符,易引发漏液。不同厂家色谱柱接头规格存在差异,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时期产物也有区别。专家建议,可选用通用性强的 PEEK 接头,手拧操作便能确保密封良好。同时,操作不当也会引发漏液,如拧接头时用力不均,过紧易损坏螺纹,过松则密封不严;滑丝问题也不容忽视,一旦发生,可能导致重要部件报废,这就要求实验人员提升拧螺丝的操作技巧。
使用仪器不当同样会造成漏底。以缓冲液盐溶液作流动相后,若未及时用甲醇水冲洗,微渗液体干燥后形成的晶体会堵塞管路,导致漏液。对于输送泵漏液,若情况不严重,冲洗干净并加强后续使用维护,仍可正常工作;但检测器漏液处理难度较大,多因吸收池故障,更换成本高昂。
在解决措施方面,专家指出,发现漏液后,应立即停机排查。对于接头处漏液,可先尝试重新拧紧,若无效则需检查接头与密封垫,及时更换受损部件。针对因结晶导致的漏液,需将仪器相关部件拆下,浸泡在合适溶剂中超声清洗,去除晶体。日常维护也至关重要,实验人员应定期检查仪器各部件,尤其是密封件老化情况;使用缓冲盐溶液后,务必按规范冲洗仪器;仪器闲置期间,也应定期开机运行,防止管路干涸、部件损坏。
业内人士呼吁,科研机构与公司应加强对实验人员的操作培训,提升其仪器维护意识与技能,减少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故障。同时,仪器生产厂家也需优化产物设计,提高部件通用性与耐用性,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设备与完善的售后技术支持,共同保障液相色谱仪稳定运行,助力科研与检测工作顺利开展。